社會倫理關懷
點閱:320作者:但昭偉編著
出版年:2017
出版社:國立空中大學
出版地:新北市
集叢名:通識教育課程,社會與法治領域
格式:PDF,JPG
頁數:256
ISBN:9789860513387
分類:社會學  SDG10 減少不平等  SDG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附註: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部分內容中英對照 2023年8月初版3刷
1945年之後的台灣,因日本戰敗而歸還,由中華民國接收與統治。由於國共的內戰與糾葛,這個島上的人活得並不安穩。1949年之後,這島上的人一方面擔心中國共產黨的入侵,一方面又得忍受國民黨的統治。在那混亂、不知所終的年代裡,國民黨政府起初還想反攻大陸,收復失土。為了累積軍事上的實力,國民黨政府就必須從事經濟上的建設;為了目標的鞏固及齊一,這島上實施了一黨獨大的獨裁統治,箝制了人民的個人自由及政治自由。
歷史的進程終而證明了反攻大陸的不可能,島上的人民才發現,那夢土不在彼岸,而在這彈丸之地。隨著1987 年的政治解嚴,台灣迅速開展了民主化的過程。1996 年,第一次的總統直選;2000 年,政黨的輪替;2008 年再次輪替;2016 年第三次輪替。從歷史的眼光來看,這是了不起的成就,雖然在這民主化的過程中,政治時而動盪、經濟有時蕭條,被統一的焦慮從未消失。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此時一樣:民生富饒,社會安定,文化多元,教育普及,政治隱然上軌,司法獨立已逐漸確立(司法正義尚待彰顯)。剩下來的一個大問題是:如何確保台灣的民主持續發展,並等待中國大陸的質變?這是當下台灣人民所共同面對的大問題。不僅事關2,300 萬人的福祉,也涉及中華民族的榮枯和全球的發展。
讓台灣成為一個民主的文明社會是處理這問題的答案。一個理想的社會是一個能讓社會每一成員安居樂業的地方。這個社會裡的人享有充分自由,能免於恐懼,能免於匱乏,能永續發展,能過一個自己想過的人生。如此理想的落實是台灣圖存進取的唯一路徑。
這本書的主軸在勾勒一個理想社會的樣貌。在這社會中,每個人都能有機會去選定自己認為的理想人生,也都會擁有資源來追求理想人生的實現。全書大體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在交待我們可以去追求何種的理想人生及理想社會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第二部分則以幾個具爭議性的議題,來探討我們究竟應如何關懷社會中的弱勢族群。在結論中,筆者呼籲我們應以「理性的關懷」來對待社會中的弱勢者及與眾人不同者。
由於筆者接受的是哲學訓練,故傾向於用哲學的方法來處理各章的內容。哲學的精神就在對話與思辨。在許多基本議題上,筆者均有其特定立場,也願意為其立場辯護。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在了解筆者立場及其理據之後,開展思辨精神,以求在各項議題上均有自己的想法與支持那些想法的理由。
除了物質上的豐富之外,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是一個理想社會的起始點,也是目標。
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筆者要謝謝王嬿翔的資料蒐集,但漢茵、林晉豪、高梅瑄及陳奕儒的文書處理。筆者才疏學淺,書中錯誤一定很多,尚祈海內外方家不吝指正。